当前位置:主页 > 其他相关 >

全球快消息!中国石油学会成立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3-05-17 08:33:17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自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加快顶层设计部署,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构建“1+N”政策体系,稳妥有序地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碳”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作为国家重点部署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的高耗能行业之一,3年来,石油化工行业深入贯彻低碳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落实节能降耗措施,推动行业碳减排工作迈上新台阶。但由于产业体量大、加工流程长、发展惯性强等特点,整个行业在低碳发展上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在“双碳”背景下,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石油化工行业应如何高质量走好低碳转型之路?近日,在中国石油学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业内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石油化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本版整理了部分观点,敬请关注。


(资料图片)

出现在饮料瓶上的碳标签,马路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在世界各地建起的加氢站……这些微小的改变如同蝴蝶的翅膀,正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球绿色转型大潮。“低碳经济”时代已然呼啸而来。

石油化工行业以碳中和作为远景目标,既是时代挑战,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石油学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碳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紧、制约因素多的现实,行业和企业需尽快摸清家底,统筹减碳与发展,加快建立石化行业的碳评估体系及数据库,积极做好相关技术储备,上中下游共同努力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低碳转型需统筹考虑资源配置和路径选择

石油化工产品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不容小觑。据统计,石油化工行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4%左右,占工业领域碳排放量的17%。除此之外,基于化石原料生产出的产品又将碳排放延伸到终端消费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对石油石化行业来说既是重大责任,又是深刻革命。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显示,2030年前,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为1%、4%,分别较目前下降4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控煤稳油气成为主旋律;2030年后,石油占能源结构比例开始快速下降,但化工品需求将大幅增加,这意味着从碳达峰至碳中和阶段,也是炼厂的快速转型发展期。

“面向行业的低碳发展,不仅需要生命周期思维方式,更需要思考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之计。”石科院院长李明丰说,生产燃料和生产化工品的碳排放强度是截然不同的。燃料型炼厂、炼化一体化炼厂和最大化生产化工品炼厂,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14、0.31、0.62,也就是说,炼油向化工转型,就炼厂本身而言,碳排放量是一定会增加的,但进入消费环节后,化工产品可较高比例将碳固定,并不会释放到大气中。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碳排放强度可降低50%以上。因此,化工转型虽压力巨大,但势在必行,如何统筹考虑资源配置和路径选择,对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流程工业的特点决定了总流程的不可复制性,优良的总流程基因是炼厂碳减排的重要因素。石科院低碳中心副主任吴昊认为,石化企业应坚持“总流程先行”,“量体裁衣”式开展流程规划,这是实现行业转型质变的关键。他列举的理论研究案例显示,在两个不同的总流程下生产同样收率的化工品,二者碳排放量相差32%,这一数字是现有炼厂通过常规改造无法达到的,而低碳强度化工品在未来低碳产业链构建中将具有显著竞争力。

有了规划,还需技术支撑才能切实落地。在与会专家看来,碳减排需充分考虑技术经济性统筹,按照技术进展及成本有序实施。从近期到中期,可选择的技术路线包括能效提升、原油调和优化、氢气系统优化、以分离技术为核心的组分炼油、包含废塑料化学循环在内的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短流程化学品生产技术等;从中期到远期,则更加需要低碳原料和负碳技术,如生物质原料、绿电、绿氢、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等。

如果说炼油与化工领域的碳减排主要通过战略层面布局新兴技术来实现,那么油气上游领域降碳则要更关注生产侧的碳排放和清洁能源的替代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管学院院长王建良介绍,根据研究结果,不同资源类型、开发方式、开采时间均会对油气田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如果实现100%清洁用能,242个油田区块产量加权的平均碳排放强度将下降37.73%,这也说明了油气上游领域具有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实现“双碳”目标需低碳发展与效益提升双轮驱动

“双碳”目标催生“低碳经济”。碳既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重要的资产要素,碳资产将成为企业核心资产之一。在会上,碳足迹是被提及最多的热词之一。

目前,我国“双碳”目标的落实已从宏观政策层面逐步进入企业落实层面。企业只有通过碳盘查、碳足迹核算摸清家底,才能寻找到最佳脱碳路径,明确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这些差距怎么补齐。但多位专家也指出,当前石油化工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困境就是“碳”的基础数据非常薄弱。“没有系统性数据,企业就不知道自身处于什么位置,不知道目标是什么,瓶颈在哪里。在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也称‘碳关税’)的时候,就没有武器去进行国际谈判。”吴昊说。为此,石科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石化行业的碳排放与碳足迹数据库,针对不同的炼油生产流程,搭建了100多个总流程模型,计算了1万多条碳流数据,最终形成了支撑100多个石化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库。

碳足迹的差距为碳资产价值发挥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产品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企业通过碳足迹数据对标,可以清晰判断出哪些产品碳排放强度大,为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这是建设碳足迹数据库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为碳标签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当前,在低碳经济领域,我国还是以低碳生产引领低碳消费,即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消费者就购买什么产品。但随着低碳意识的增强,未来将是低碳消费引领低碳生产,什么产品更低碳,消费者就选择什么产品,企业就要生产什么产品。碳标签就是消费者选择和判断的标准。目前,英国、美国、德国等众多国家及地区已建立了碳标签认证制度,鼓励各公司自愿推出产品碳标签,引导消费者支持低碳产品。今后,所有企业都或将面临碳标签的审视与考量。

然而,在“双碳”目标下的行业高质量发展,低碳并不是唯一的考量指标,还要兼顾效益提升,实现双轮驱动。石油化工行业每年的碳排放量有十几亿吨,如果仅依靠能源替代、优化生产工艺路线等方式减少碳排放,整个行业的碳减排成本十分巨大。因此,要实现减碳目标,碳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和投融资渠道。

当前,石化行业虽尚未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但自2013年以来,部分企业已纳入了7个省市的试点碳市场,同时,虽然没有作为行业门类纳入全国碳市场,但石化行业的自备电厂也已纳入碳市场。此外,石油化工行业已开发了大量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廉价减排量。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民航等7个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碳市场。为此,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徐青杨建议,我国碳市场建设应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建设强制和自愿碳市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碳排放在线监测体系,筑牢碳市场建设基础,并结合重点领域减排路径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一体化治理,统筹规划强制碳市场纳入行业与自愿碳市场重点领域,走出一条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有效耦合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之路。(魏佳琪)

标签:

为您推荐

  • 最新资讯
  • 热门资讯
财经